◎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6]2014年2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而中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但意不能悬空,必要附着于事物,因此,意的发动必指向于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23)。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这样,认识论的问题也因为意念的生生不息而变成了一个方法论问题。(13)(14)(15)[宋]张载:《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119、119页。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同样,阳明用天地间活泼泼地、鸢飞鱼跃来形容良知的流行不息。那么良知如何发用流行而为万事万物呢?笔者从阳明论及身、心、意、知、物的关系入手探讨,主要见于以下两段文字: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阳明言性,更多是从人学本原这个层面而言,性只是阳明良知的内涵之一。心的涵摄万物必须通过意的流动生成来完成。宇宙天地、人类社会都有其大本大原,盖无本以自立,则事事皆病耳(25),阳明哲学体系以良知为核心,良知既是身心之本,也是宇宙本原。
何谓意?意是指心之发动处。意无恶念,即直指心之虚灵明觉之处,即是本然之良知的自然呈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29) 第四,良知本体恒照,无时无处不在,但有时会或放或蔽而不明,需要明觉: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良知是宇宙本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有如天之运转,有如日月之往来,无有间断,生生不息。(1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7页。
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但他如此解释格物:格者,正也。安行,即顺道而行,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落实尽孝而已(52)。三、良知主体如何建构自身意义世界 天地之间,人这一生命主体本是天赋良知,只因世间人欲生起,恶念丛生,所以需要为善去恶,通过复性以回归良知本原,以合乎天地生生之道。
同样,阳明用天地间活泼泼地、鸢飞鱼跃来形容良知的流行不息。(72)道心与人心,应该在一个动态的人心发动、意念流动过程中来把握,道心与人心只是意念的指向问题。阳明晚年受命出征广西思恩、田州,将行时与弟子王畿(汝中)、钱德洪在越城天泉桥论道,提到利根之人和本体受蔽之人,前者即直指本心,后者则需为善去恶,才能回归本心。何谓心?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即灵明之心。
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王阳明的良知哲学体系是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逻辑地展开的。
(26) 第二,虚灵不昧的良知是真知,涵摄万理,发用流行万物,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求,不须假借(27),是天然自有之中,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
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他认为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因为己之闻见是极为有限的,故只是根据自己之所闻见,不能尽天下之物。良知统一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于方法论之中,统一的根基即在于实践,在于知行合一。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王阳明良知哲学体系的建构,源于易,最后又归于易,他的著述中直接论易的著作并不多,但易道生生之理却无时无处不体现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
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去除私障,方能依真知而行。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二是本体受蔽之人需为善去恶,以回归本心。
从学术理论上看,他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以不知为知,正是融方法论于认识论之中。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
宋初以来,周敦颐即明确提出以仁论生。首先是王阳明如何论身与心的关系。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只要做到物来顺应,自然归于天地之正道,这是良知至善应有之内涵。
早年博览群经,出入佛老,经过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的三年磨砺,阳明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②,此圣人之道,即是良知。阳明言其良知固彻天彻地③,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④,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⑤。
心杂以人伪,即心因为意念的流行发动而产生人为的情感、欲望,此时之人心有一个正与不正的问题。他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其次是王阳明论身心与意的关系。
追逐于物,则道心失其正,需要复性、致良知来归其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心的涵摄万物必须通过意的流动生成来完成。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
仁的造化生生不息之理与义、礼、智的造化生生不息之理一样,都是良知的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都是易道生生之应有内涵。顺天应民才符合生生之易道。
哲学认识论所探讨的问题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或双主体间对象性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作为身心之主宰,谓之心。
宁藩之变后,1521年阳明居于南昌,明确提出致良知之教⑦,他说:良知如舟之舵,是心学的主脑,‘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⑧,心之良知是谓圣。生命主体自身的意义世界即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得以建构,良知慢慢呈现明觉之态,同样合乎天理,合乎天地生生大道。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6:55天狐定制
2025-04-05 16:23天狐定制
2025-04-05 16:20天狐定制
2025-04-05 15:20天狐定制
2025-04-05 15:18天狐定制
2025-04-05 15:00天狐定制
2025-04-05 14:56天狐定制
2025-04-05 14:54天狐定制
2025-04-05 14:47天狐定制
2025-04-05 14:39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